热门标签 | HotTags
当前位置:  开发笔记 > 编程语言 > 正文

【LeetCode】105&106.ConstructBinaryTreefromInorderandPostorderTraversal

题目:Giveninorderandpostordertraversalofatree,constructthebinarytree.Note:Youmayassumethatdu
题目:

Given inorder and postorder traversal of a tree, construct the binary tree.

Note:
You may assume that duplicates do not exist in the tree.

提示:

题目要求通过一颗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及后续遍历的结果,将这颗二叉树构建出来,另外还有一个已知条件,所有节点的值都是不同的。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二叉树不同遍历方式的定义:

  • 前序遍历: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
  • 中序遍历: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
  • 后序遍历: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

以下图显示的二叉树为例:

技术分享

该二叉树的前序遍历为:ABDGCEHF

              中序遍历为:BGDAEHCF

              后序遍历为:GDBHEFCA

了解了不同遍历方式的定义,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对于这题,我们提供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

方法一是比较简单直观的一种,许多有关二叉树的题目实际上都可以用递归的方法去解决,这题也不例外,先上代码:

/**
 * Definition for a binary tree node.
 * struct TreeNode {
 *     int val;
 *     TreeNode *left;
 *     TreeNode *right;
 *     TreeNode(int x) : val(x), left(NULL), right(NULL) {}
 * };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 buildTree(vector<int>& inorder, vector<int>& postorder) {
        return create(inorder, postorder, 0, inorder.size() - 1, 0, postorder.size() - 1);
    }
    
    TreeNode* create(vector<int>& inorder, vector<int>& postorder, int is, int ie, int ps, int pe) {
            if (ps > pe || is > ie) return nullptr;
            TreeNode* node = new TreeNode(postorder[pe]);
            int pos;
            for (int i = is; i <= ie; ++i) {
                if (inorder[i] == node->val) {
                    pos = i;
                    break;
                }
            }
            node->left = create(inorder, postorder, is, pos - 1, ps, ps + pos - 1 - is);
            node->right = create(inorder, postorder, pos + 1, ie, pe - ie + pos, pe - 1);
            return node;
    }
};

我们创建一个叫做create的递归函数,该函数接受六个参数,其含义分别是:

  • vector& inorder :中序遍历的结果
  • vector& postorder :后序遍历的结果
  • int is :中序遍历开始的索引
  • int ie : 中序遍历结束的索引
  • int ps :后序遍历开始的索引
  • int pe :后序遍历结束的索引

借助create函数,二叉树的每一个子树都会变成一个类似的子问题,对这些子问题进行递归,就能完成树的构建。下面我们分析一下create函数:

首先是终止条件的判断:

if (ps > pe || is > ie) return nullptr;

很好理解,起始位置的索引如果大于终止位置的索引,那么就返回一个空节点。

如果没有满足终止条件,那么我们就先找出这个子问题的根节点,回忆后序遍历的定义,树的根节点是最后才会被遍历到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构建根节点:

TreeNode* node = new TreeNode(postorder[pe]);

而对于中序遍历来说,根节点会在当中的某一个位置,因此我们用一个for循环去定位根节点在中序遍历中的位置:

int pos;
for (int i = is; i <= ie; ++i) {
    if (inorder[i] == node->val) {
        pos = i;
        break;
    }
}

相应的位置存储在了pos这一变量中。有了这一位置,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将问题划分成左右两个子问题了,这也是该算法的核心,其难点在于确定中序遍历与后序遍历的起始位置索引和结束位置索引。

比较好判断的是中序遍历,由于中序遍历的顺序为“左根右”,因此小于pos的都属于左侧子树,pos为根节点,大于pos的为右侧子树,因此对于左子树的开始和终止索引分别为:is和pos - 1;而右子树的开始和终止索引分别为:pos + 1和ie。

比较难判断的后序遍历,我们先看左子树。毫无疑问,由于后序遍历的顺序为“左右根”,对于左子树,后序遍历的开始索引依然是ps,但是结束位置会有变化。由于中序遍历在访问到根节点前会把左侧子树的节点都遍历完,而后序遍历同样也是一开始遍历左侧子树,直到遇到根节点的左子节点,再去遍历右侧子树,所以对于左侧子树这一子问题,后序遍历的节点个数可以直接根据中序遍历获得,那么中序遍历在左子树上遍历了多少个节点呢?其实就是结束位置的索引和开始位置索引的差:pos - 1 - is,因此,后序遍历在左子树上终止位置的索引为:ps + pos - 1 - is。

这里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忽略了“- is”这一项,因为我们很容易直观地觉得既然pos对应了根节点,那么左侧子树的节点个数就是pos - 1,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是在解决根节点右侧子节点的左子树呢?此时is可就不是0了,因此不要忘记减去它。

node->left = create(inorder, postorder, is, pos - 1, ps, ps + pos - 1 - is);

那么左侧子树搞定了之后,我们再看右侧子树,后序遍历右侧子树的结束位置很好判断,因为pe对应了根节点,所以右侧子树的结束位置就是pe - 1(对应了根节点的右子节点),那么起始位置应该怎么计算呢?和左侧子树的问题一样,已知结束的位置,我们只要借助中序遍历计算出遍历节点的个数就可以很好判断出开始的位置是多少了。那么中序遍历在右侧子树上回遍历多少个节点?类似的,就是中序遍历的结束位置ie与开始位置pos + 1的差:ie - pos - 1,所以,后序遍历的开始位置为:pe - 1 - (ie - pos - 1) = pe - ie + pos。

node->right = create(inorder, postorder, pos + 1, ie, pe - ie + pos, pe - 1);

至此递归函数也分析的差不多了。

虽然递归法的逻辑比较清晰,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但是其时空复杂度都不太理想。如果希望能够让算法更加高效,我们就需要将它替换成迭代版本,这就是下面将要提到的方法二。

方法二:

想必大家都知道只要利用stack这一数据结构,就可以将递归算法转变成迭代循环。

这里将树节点的指针存储在stack中,更具体的说,stack存储的是所有还没有处理左节点的节点指针。一开始先把根节点push到stack中,同时将后序遍历的最后一个元素(对应根节点),pop出来:

stack s;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postorder.back());
s.push(root);
postorder.pop_back();

然后就是一个循环,去迭代地构建出二叉树。在循环中,我们主要依靠中序遍历,每次查看中序遍历的最后一个元素,即最右侧的节点,和当前栈顶元素的值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的话,那么就说明当前栈中所存储的节点,还没有到最右下角的节点,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把后序遍历中最后一个元素继续压入到栈中,并且把该元素从后序遍历里面pop出来。

TreeNode *p = new TreeNode(postorder.back());
postorder.pop_back();
s.top()->right = p;
s.push(p);

可以想象一下,除非这个二叉树一个右侧子节点都没有,不然刚开始的几次循环一定是会做上述压栈操作的。

如果中序遍历的最后一个元素和当前栈顶元素的值一样,此时我们将该元素从栈中取出,同时相应元素出栈,并把中序遍历的最后一个元素也剔除:

TreeNode *p = s.top();
inorder.pop_back();
s.pop();

如果这个时候存放中序遍历的vector空了,那么我们就达到了终止条件,此时跳出循环:

if (!inorder.size()) break;

如果没有结束,那么此时对于该栈顶元素对应的节点而言,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 第一种情况:这个节点没有左子节点;
  • 第二种情况:这个节点有左子节点。

对于第一种情况,由于该节点没有左子节点,因此若将该节点从中序遍历的末尾剔除后,此时中序遍历的最后一个元素应该与当前栈顶元素的值相等(记住之前已经将上一个栈顶元素出栈了)。由于没有左节点,而右节点又已经构建好了(之前的“s.top()->right = p;”)因此我们继续循环。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就需要把该节点的左节点构建出来,那么左节点的值是多少呢?回忆后序遍历“左右根”的顺序,由于我们现在是从后往前做,即“根右左”,因此此时后序遍历的最后一个元素就是该节点的左节点。因此我们把这个节点的左节点构建好后,将其左节点压栈。

下面贴出整个代码:

/**
 * Definition for a binary tree node.
 * struct TreeNode {
 *     int val;
 *     TreeNode *left;
 *     TreeNode *right;
 *     TreeNode(int x) : val(x), left(NULL), right(NULL) {}
 * };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 buildTree(vector<int>& inorder, vector<int>& postorder) {
        if(inorder.size() == 0) return nullptr;
        TreeNode *p, *root;
        stack s;
        
        root = new TreeNode(postorder.back());
        s.push(root);
        postorder.pop_back();
        
        while(true) {
            if (inorder.back() == s.top()->val) {
                p = s.top();
                inorder.pop_back();
                s.pop();
                if (!inorder.size()) break;
                if (s.size() && inorder.back() == s.top()->val) continue;
                p->left = new TreeNode(postorder.back());
                postorder.pop_back();
                s.push(p->left);
            } else {
                p = new TreeNode(postorder.back());
                postorder.pop_back();
                s.top()->right = p;
                s.push(p);
            }
        }
        return root;
    }
};

以上就是该题的完整分析。在LeetCode上还有一道类似的题目,可以作为练习,题目如下:

题目:

Given preorder and inorder traversal of a tree, construct the binary tree.

Note:
You may assume that duplicates do not exist in the tree.

两种方法对该问题都适用,这里就不再一一分析了,直接贴出答案。

方法一:
/**
 * Definition for a binary tree node.
 * struct TreeNode {
 *     int val;
 *     TreeNode *left;
 *     TreeNode *right;
 *     TreeNode(int x) : val(x), left(NULL), right(NULL) {}
 * };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 buildTree(vector<int>& preorder, vector<int>& inorder) {
        return create(preorder, inorder, 0, preorder.size()-1, 0, inorder.size()-1);
    }
    
    TreeNode* create(vector<int>& preorder, vector<int>& inorder, int ps, int pe, int is, int ie) {
        if(ps > pe) {
            return nullptr;
        }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preorder[ps]);
        int pos;
        for (int i = is; i <= ie; ++i) {
            if (inorder[i] == root->val) {
                pos = i;
                break;
            }
        }
        root->left = create(preorder, inorder, ps + 1, ps + pos - is, is, pos - 1);
        root->right = create(preorder, inorder, ps + pos + 1 - is, pe, pos + 1, ie);
        
        return root;
    }
};
方法二: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 *buildTree(vector<int> &preorder, vector<int> &inorder) {
        if (preorder.size() == 0) return NULL;
        int ppre = 0, pin = 0;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preorder.at(ppre++));
        TreeNode *p = NULL;
        stack roots;
        roots.push(root);

        while (true) {
            if (inorder.at(pin) == roots.top()->val) {
                p = roots.top();
                roots.pop();
                pin++;
                if (pin == inorder.size()) break;
                if (roots.size() && inorder.at(pin) == roots.top()->val) continue;
                p->right = new TreeNode(preorder.at(ppre));
                ppre++;
                roots.push(p->right);
            }
            else {
                p = new TreeNode(preorder.at(ppre));
                ppre++;
                roots.top()->left = p;
                roots.push(p);
            }
        }

        return root;
    }
}; 

由于vector是顺序存储的,因此没有类似于pop_front的方法,这里我们需要额外两个int变量标记当前执行到的元素位置,但整体思想是一致的。

【LeetCode】105 & 106. Construct Binary Tree from Inorder and Postorder Traversal


推荐阅读
  • 《数据结构》学习笔记3——串匹配算法性能评估
    本文主要讨论串匹配算法的性能评估,包括模式匹配、字符种类数量、算法复杂度等内容。通过借助C++中的头文件和库,可以实现对串的匹配操作。其中蛮力算法的复杂度为O(m*n),通过随机取出长度为m的子串作为模式P,在文本T中进行匹配,统计平均复杂度。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匹配分别进行测试,分析其平均复杂度。详情请参考相关学习资源。 ... [详细]
  • 基于layUI的图片上传前预览功能的2种实现方式
    本文介绍了基于layUI的图片上传前预览功能的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使用blob+FileReader,另一种是使用layUI自带的参数。通过选择文件后点击文件名,在页面中间弹窗内预览图片。其中,layUI自带的参数实现了图片预览功能。该功能依赖于layUI的上传模块,并使用了blob和FileReader来读取本地文件并获取图像的base64编码。点击文件名时会执行See()函数。摘要长度为169字。 ... [详细]
  • 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步骤及最长递增子序列问题详解
    本文详细介绍了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划分阶段、选择状态、决策和状态转移方程,并以最长递增子序列问题为例进行了详细解析。动态规划算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问题本身所具有的最优子结构性质和子问题重叠性质。通过将子问题的解保存在一个表中,在以后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子问题的解,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 ... [详细]
  • 本文介绍了使用Java实现大数乘法的分治算法,包括输入数据的处理、普通大数乘法的结果和Karatsuba大数乘法的结果。通过改变long类型可以适应不同范围的大数乘法计算。 ... [详细]
  • HDU 2372 El Dorado(DP)的最长上升子序列长度求解方法
    本文介绍了解决HDU 2372 El Dorado问题的一种动态规划方法,通过循环k的方式求解最长上升子序列的长度。具体实现过程包括初始化dp数组、读取数列、计算最长上升子序列长度等步骤。 ... [详细]
  • 本文讨论了Alink回归预测的不完善问题,指出目前主要针对Python做案例,对其他语言支持不足。同时介绍了pom.xml文件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以及Maven的相关知识。最后,对Alink回归预测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期待。 ... [详细]
  • 本文讨论了如何优化解决hdu 1003 java题目的动态规划方法,通过分析加法规则和最大和的性质,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思路。具体方法是,当从1加到n为负时,即sum(1,n)sum(n,s),可以继续加法计算。同时,还考虑了两种特殊情况:都是负数的情况和有0的情况。最后,通过使用Scanner类来获取输入数据。 ... [详细]
  • 本文介绍了C#中数据集DataSet对象的使用及相关方法详解,包括DataSet对象的概述、与数据关系对象的互联、Rows集合和Columns集合的组成,以及DataSet对象常用的方法之一——Merge方法的使用。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到DataSet对象在C#中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 [详细]
  • Mac OS 升级到11.2.2 Eclipse打不开了,报错Failed to creat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本文介绍了在Mac OS升级到11.2.2版本后,使用Eclipse打开时出现报错Failed to creat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法。 ... [详细]
  • 本文详细介绍了Linux中进程控制块PCBtask_struct结构体的结构和作用,包括进程状态、进程号、待处理信号、进程地址空间、调度标志、锁深度、基本时间片、调度策略以及内存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内容。阅读本文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Linux进程管理的原理和机制。 ... [详细]
  • 1,关于死锁的理解死锁,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两个线程同时使用同一资源,两个线程又得不到相应的资源而造成永无相互等待的情况。 2,模拟死锁背景介绍:我们创建一个朋友 ... [详细]
  • 后台获取视图对应的字符串
    1.帮助类后台获取视图对应的字符串publicclassViewHelper{将View输出为字符串(注:不会执行对应的ac ... [详细]
  • 本文介绍了通过ABAP开发往外网发邮件的需求,并提供了配置和代码整理的资料。其中包括了配置SAP邮件服务器的步骤和ABAP写发送邮件代码的过程。通过RZ10配置参数和icm/server_port_1的设定,可以实现向Sap User和外部邮件发送邮件的功能。希望对需要的开发人员有帮助。摘要长度:184字。 ... [详细]
  • Java验证码——kaptcha的使用配置及样式
    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kaptcha库来实现Java验证码的配置和样式设置,包括pom.xml的依赖配置和web.xml中servlet的配置。 ... [详细]
  • 高质量SQL书写的30条建议
    本文提供了30条关于优化SQL的建议,包括避免使用select *,使用具体字段,以及使用limit 1等。这些建议是基于实际开发经验总结出来的,旨在帮助读者优化SQL查询。 ... [详细]
author-avatar
PHP1.CN | 中国最专业的PHP中文社区 | DevBox开发工具箱 | json解析格式化 |PHP资讯 | PHP教程 | 数据库技术 | 服务器技术 | 前端开发技术 | PHP框架 | 开发工具 | 在线工具
Copyright © 1998 - 2020 PHP1.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100号 | 京ICP备19059560号-4 | PHP1.CN 第一PHP社区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