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 HotTags
当前位置:  开发笔记 > 编程语言 > 正文

链路两段不同网段怎么通信_近一步了解网络通信

前言        

前言       

       现代社会可以说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犹如水电般重要了,它是所有联网生态的基础,也是这些生态从业者必须熟悉甚至掌握的一项学科。

说实话,我以前对网络并没有投入很大精力去学习,毕竟不了解OSI七层模型、不了解TCP协议建立连接中三次握手的细节、以及诸如“网络拥塞”等这些基础知识概念都不会影响我在实际编码中创建一个Tcp连接对象是否成功(当然,这个想法是极其幼稚和错误的 )。

庆幸几年后的自己,对计算机领域越来越感兴趣,脑海中另一个求知欲旺盛的自己不断抛出问题,不断对完结的编码工作提出质疑。通常这些质疑会伴随我计算机领域薄弱的基础知识而不得其解,其中当然不乏计算机网络这一相关领域。

OSI七层模型

     要讲网络,必然绕不开OSI七层模型,下图是直接从百度百科中抠的一张OSI七层模型图

1b94e615a733d94b1842350631e292db.png

上图左侧是发送方,发送方从模型的高层到低层进行数据转发,最终都是通过物理层将最终数据以比特为媒介传输至接收方。接收方再从低层向高层一层一层转发,在自己层级将数据处理后封装成上级所需的格式。

小结

  • 发送方发送流程均是从上至下,最终物理层负责数据的传输;

  • 接收方接收流程是自下向上的,在本层会对下层传入数据进行解析,完本本层工作后再根据上一层接收格式封装好传递上去;

再补一张OSI七层模型图,让我们对各个层级工作有更深入理解。

4d37eea01973dffe31a5fa05610f2403.png

网络的演变

       说到计算机网络,以语义来分解就是计算机加网络,前者是菱角分明的物理设备,后者是具备指定特性的抽象对象。
通常要深入理解一项技术,我们需要了解此项技术产生的背后原因,以及实现它的成本,甚至是它的历史迭代。

OK,在了解计算机网络之前,先让我们自己在不同场景下试用下不同的技术方案实现数据互通。

网线直连

不妨想象下在拥有两台计算机硬件设备前提下,要让他们数据互通,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是将计算机通过网线直连,我们设定好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在同一网段,直连后两台计算机便可以互通了。

如下图:

8a7911977c4a89dfabf21c942801e41b.png

055daf02926180984ae2ce6084432216.png

那么,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计算机互通的前提是需自身提供身份标识符(Identity),可能你现在会认为,IP地址就是这个在计算机网络世界里面畅行无阻的标识符了。


实际上,我们是要通过IP地址去查找对应的MAC地址,因为数据链路层是只允许采用MAC地址互通。且IP地址除非静态IP,否则同一网络下IP地址可以是动态分发的,离线后再上线IP地址会有不同。而MAC地址则是硬件设备网卡的唯一标识,不受离线和上线影响。

MAC地址获取方法

MAC地址是ARP协议获取的,ARP协议需要目标机器的IP地址(可以把ARP协议想象成一个需提供目标IP地址的函数)。

通过ARP获取到目标机器的MAC地址后会写将其入到本机的ARP缓存表中,方便下次寻址(MAC地址)。

下图可以看出IP地址和硬件地址(MAC地址)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OSI模型中被相应的层级使用。

07d0609637ba371a452435b5037b2df1.png

Hub(网络集线器)扩容

继续上面的例子,假设实际场景演变成了一个工作室(5~10)台计算机需要实现互通。这时候还想采取上面网线互通方案则明显是痴人说梦了。那这时候,想让工作室计算机互通又要投入怎样的技术方案呢?

这时候,带着多个物理端口嚣张的Hub向你张开了怀抱~

4a5639a18218262aedd8199ff4294b58.png

上图是一个带有16个RJ45标准端口的网络集线器,每台计算机在与HUB直连后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数据互通网络。

Hub(网络集线器特点)
  • 遵循CSMA/CD协议;

  • 主要在OSI7层模型中的最底层物理层工作;

  • 消息传输采取广播方式;

Hub(网络集线器)如何工作

Hub从指定端口接收信号后再放大此信号,并采取广播形式分发到其他端口(不包含原信号发送端口)。

Hub使用广播的方式对接收的信号进行传输是因为它内部遵循的协议CSMA/CD只支持多路访问,且Hub设备在网络环境下缺少标识,没有标识则无法进行点对点定向传输。

下图是Hub接收信号再进行中转的场景图

5bef7f6842944bd10f6468c05e37ed27.png

可以看到,PC1终端发送了数据,Hub接收后一次性广播到其他终端上(除了数据发送端PC1)。其他终端对Hub发来的消息可进行接收或拒绝处理。那终端是如何对消息进行校验是否应该接收还是拒绝呢?

下图是集线器广播的消息对象,其他终端通过消息头的接收方MAC地址与本机MAC地址对比即可得出消息是采取接收还是拒绝操作。

9d5603dd306e8543dd08ef34b5b6b00e.png

Hub(网络集线器的弊端)

泛洪转发(广播风暴)

泛洪通俗理解就是指对一条消息进行广播,当我们使用多台集线器接入多台终端设备则会导致一条消息在多个集线器上转发。

因为集线器的特性就是广播,而实际接收方接受消息是带有条件的,即消息头必须是指定MAC地址才接受。

但是无论终端机器是否接受还是拒绝,对于集线器发送的消息必须做出反应,当我们集线器接入的终端越多,消息越多时,广播消息会导致接收方浪费很多资源去处理这些消息。可能十条消息对于实际接收方而言只需要接受其中一条。

扩容=性能下降

本身集线器的产生就是为了网络扩容,还由于广播特性导致消息转发处理响应变慢。试想一下,现在是3个工作室电脑想互通,如果一条消息发送完毕后需要等所有在线的终端做出响应后才发送下一条消息,这样的延迟性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交换机定向传播数据

      还是基于上面的情况,需要将多个工作室(多个小的局域网)网络实现互通,我们知道了使用集线器会导消息致泛洪转发。所以理想的网络扩容不能使用集线器充当网络中转站的角色,这个时候交换机出现了。

a94f26746a9aab2d4b91bc150fc26aa3.png

交换机和集线器一样具备数据中转功能,我们使用它来替换集线器的原因是它可以针对目的端口定向传输数据。

相对于集线器,这无疑是重大的进步。做到定向传输功能是因为交换机内部有一张路由表,默认路由表是一张空表,每次从发送端口得到转发数据后,交换机先在路由表查看目的端口是哪一个,没有则进行广播。

在广播发送完毕后目的端口反馈接收结果后,交换机会在路由表写入目的端口的地址,方便后续传输时可以直接定向传输。

下图是交换机的数据传输工作流程

3b0fe9dff82f331ce01d577d79e7e443.png

从上图得知只要在交换机路由表存储了目标机器的MAC地址后我们就不需要再执行广播操作,也通过交换机的工作流程得知它是一个“爱记笔记的好职员”,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好了自己中转站的工作。

交换机特点
  • 工作在OSI七层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 根据中转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的内部路由表信息,方便定向传输数据;

  • 可以同时支持多个端口进行通信;

嗯,说了这么多貌似都在夸交换机的厉害之处, 那单纯使用交换机做扩容(桥接)是否真的很完美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1、桥接某种程度上还是会造成泛洪转发(广播风暴),相比于集线器只是阀值变高了一些而已;
2、无法跨网络通讯,客户端无法与外界其他网络通讯;

路由器

路由器可以解决跨网段通讯,同时也能降低相比桥接带来的广播风暴几率。
路由器自身就拥有了一套操作系统(一般是Linux),它不再是单纯的中转站工作员了,当然交换机能做的路由器都能做~~

3e8651ecfcbea3dc5209aa0239c88ce4.png

上图是一个带Wifi功能的路由器,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它自身拥有IP地址、MAC地址,当然最振奋人心的是它拥有一套网络配置系统,我们可以在系统内对接入的终端进行配置。

下图是我家里的路由器后台管理系统界面,不同厂家和版本的路由器开放的功能也各不相同。

6e1fd494bb1eb8619eeab056ac3bce26.png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主要目的是根据现有网络架构下寻找最优的交互路径。

路由器特点

  • 路由器可以跨网段通信;

  • 通过路由算法更新路由表;

  • 提供对网络更多个性化的配置系统;

小结

  • IP地址不能直接通信,需要通过ARP协议查找目标机器的MAC地址,数据链路层是根据MAC地址进行身份证认证;

  • 引入交换机的核心目的在于局域网内的扩容,属于桥接范畴,结果是同一网段下可以加入更多的连接终端;

  • 引入路由器核心目的在于跨网段通讯;

  • 集线器只有广播这一种数据传输方式;

  • 交换机和路由器通过路由表的缓存得以点对点传输数据;

      本篇内容是本人对计算机网络的浅薄理解,还未涉及到OSI七层模型上的应用层到传输层,有机会会在后续的博客中涉及HTTP、TCP等这些常用的协议。这一篇文章也算是自己对网络底层的一个总结,如有更准确的见解也请大家不吝赐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关注我,一起探索IT技术的乐趣

d3f170c16d564f1e989e69ca54bce893.png


推荐阅读
  • 如何使用PLEX播放组播、抓取信号源以及设置路由器
    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PLEX播放组播、抓取信号源以及设置路由器。通过使用xTeve软件和M3U源,用户可以在PLEX上实现直播功能,并且可以自动匹配EPG信息和定时录制节目。同时,本文还提供了从华为itv盒子提取组播地址的方法以及如何在ASUS固件路由器上设置IPTV。在使用PLEX之前,建议先使用VLC测试是否可以正常播放UDPXY转发的iptv流。最后,本文还介绍了docker版xTeve的设置方法。 ... [详细]
  • 我们身边的网络知识
    我们身边的网络常识今天咱们交流的主题是网络基础,这块东西对于咱们计算机或者通讯专业的人来说应该是很熟悉的,今天拿出来再说一说,是因为这块知识在咱们工作和生活中时刻都在使用,并且非常 ... [详细]
  • Skywalking系列博客1安装单机版 Skywalking的快速安装方法
    本文介绍了如何快速安装单机版的Skywalking,包括下载、环境需求和端口检查等步骤。同时提供了百度盘下载地址和查询端口是否被占用的命令。 ... [详细]
  • 开发笔记:计网局域网:NAT 是如何工作的?
    篇首语:本文由编程笔记#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计网-局域网:NAT是如何工作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详细]
  • 众筹商城与传统商城的区别及php众筹网站的程序源码
    本文介绍了众筹商城与传统商城的区别,包括所售产品和玩法不同以及运营方式不同。同时还提到了php众筹网站的程序源码和方维众筹的安装和环境问题。 ... [详细]
  • 嵌入式处理器的架构与内核发展历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嵌入式处理器的架构与内核发展历程,包括不同架构的指令集的变化,以及内核的流水线和结构。通过对ARM架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嵌入式处理器的架构与内核的关系。 ... [详细]
  • 基于移动平台的会展导游系统APP设计与实现的技术介绍与需求分析
    本文介绍了基于移动平台的会展导游系统APP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首先,对会展经济和移动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阐述了将会展引入移动互联网的意义。接着,对基础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百度云开发环境、安卓系统和近场通讯技术。然后,进行了用户需求分析和系统需求分析,并提出了系统界面运行流畅和第三方授权等需求。最后,对系统的概要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系统前端设计和交互与原型设计。本文对基于移动平台的会展导游系统APP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需求分析。 ... [详细]
  • [翻译]微服务设计模式5. 服务发现服务端服务发现
    服务之间需要互相调用,在单体架构中,服务之间的互相调用直接通过编程语言层面的方法调用就搞定了。在传统的分布式应用的部署中,服务地 ... [详细]
  • 移动传感器扫描覆盖摘要:关于传感器网络中的地址覆盖问题,已经做过很多尝试。他们通常归为两类,全覆盖和栅栏覆盖,统称为静态覆盖 ... [详细]
  • 网关(Gateway)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网关在传输层上以实现网络互连,是最复杂的网络互连设备,仅用于两个高层协议不同的网络互连。网关的结构也和 ... [详细]
  • GNS3单臂路由实验
    小白菜鸟必看-GNS3单臂路由实验教程(图文并茂)一.实验环境实验环境:GNS3,C269路由器二.实验图实验图如图所示。但是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 [详细]
  • 使用Packet Tracer对不同网段组网模拟
    @[toc]1.不同网段通信处于同于一个网段的电脑通过集线器或者交换机可以实现互相通信,处于不同网段的电脑就需要通过路由器来实现,这里可以通过Cisco的PacketTracer软 ... [详细]
  • 让你明白kvm是什么
    参考:https:blog.csdn.netbbwangjarticledetails80465320KVM工具集合:libvirt:操作和管理KVM虚机的虚拟化API ... [详细]
  • 点击上方[全栈开发者社区]→右上角[]→[设为星标⭐]前言年前准备换工作,总结了一波面试最频繁的面试问题跟大家交流。此文章是关于浏览器的常见问题, ... [详细]
  •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实体在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定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协议的三个要素:语法 ... [详细]
author-avatar
mobiledu2502900597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PHP1.CN | 中国最专业的PHP中文社区 | DevBox开发工具箱 | json解析格式化 |PHP资讯 | PHP教程 | 数据库技术 | 服务器技术 | 前端开发技术 | PHP框架 | 开发工具 | 在线工具
Copyright © 1998 - 2020 PHP1.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100号 | 京ICP备19059560号-4 | PHP1.CN 第一PHP社区 版权所有